Search


舊文回顧:

為什麼後半段加速 (neg. split) 對馬拉松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舊文回顧:

為什麼後半段加速 (neg. split) 對馬拉松而言很重要?

1. 避免撞牆
一旦肝醣用盡,要找到第二陣風 (2nd wind) 是可遇不可求,被其他跑者超越的心理壓力也會造成負面影響,多數人會因此一口氣被擊敗。

2. 信心建立
允許自己開始的時候慢一點,慢慢找到節奏。一旦進入狀況開始順順加速,你會開始超過很多自視太高的跑者,信心會越跑越強。

3. 避免長期傷害
一旦開跑太快而撞牆了,你的身體開始緊繃、肌肉開始產生壓力。在這種情況仍然堅持要比賽很容易就會受傷。相較起來,後半段加速的跑法比較安全。

最重要,也許也是最不重要的:多數的馬拉松世界紀錄都是後半段加速,或至少是平均配速的策略創下的。世界紀錄前三名:

Dennis Kimetto Berlin 2014, 2:02:57
1st Half: 61:45
2nd Half: 61:12 (-33s)

Kenenisa Bekele Berlin 2016, 2:03:03
1st Half: 61:29
2nd Half: 61:34 (+5s)

Eliud Kipchoge London 2016, 2:03:05
1st Half: 61:24
2nd Half: 61:41 (+27s)

---

當然馬拉松沒有這麼簡單,很多時候靠的還是事前的分析、以及當天的臨場反應。例如賽道的變化、天氣的升溫等等,都可能改變你配速的策略。但是起跑保守一點,對大多數的人都適用。

憑藉著起跑的激情,想要在前半馬多存一點「資本」的跑法多半是行不通的。很多採取這種策略的新手,很容易因此在終點前幾公里徹底崩潰,無論是心理或是生理的打擊都很大。畢竟跑爆了之後,還能夠冷靜配速、分析自己生理反應的跑者真的很少。

如果你的對手比賽開頭就率先衝了出去,記得壓抑住自己的情緒,不要跟。穩定跑自己的配速,堅持自己的節奏。我向你保證...

10 次有 9 次你會抓到他。



這是我一年前寫的文章,現在看看有想法還是相似。如果能做些修正的話,我不覺得 Negative Split 是唯一解。可是相較起來,抱持著前段保守的心態,跑成全程勻速的機率也比「存資本」的跑法容易成功。

極少數的好成績是前半馬遠比後半馬快的,通常下場是一旦跑爆,賺再多都不夠花。

附上最新的三個資料點:

Eliud Kipchoge Berlin 2018, 2:01:39 (世界紀錄)
1st Half: 61:06
2nd Half: 60:33 (-33s)

Mo Farah Chicago 2018, 2:05:11 (歐洲紀錄)
1st Half: 63:06
2nd Half: 62:05 (-61s)

大迫傑 Chicago 2018, 2:05:50 (日本紀錄)
1st Half: 63:04
2nd Half: 62:46 (-18s)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台灣出生、台灣長大、在美國工作的市民跑者。正職是工程師,沒受過一天田徑訓練,長大才發現自己喜歡跑步。個人最佳:全馬2小時38分、半馬1小時15分。
View all posts